在组织内部建立学习社群的实践思考

发布时间:2021-09-02

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,在我们国内发展和衍生出了许多创新的实践,“社群”就是其中之一。最早,“社群”主要是在互联网上,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所组成的群体,在这个群体中,大家因为拥有相近的目标、价值观或兴趣爱好等等而欢聚一堂,极大提高大家的参与度。

 

也是近几年,随着“跨界思维”的广泛运用,许多组织将“社群”的理念带到了组织内部,用以改善不同方面的工作,其中,“学习社群”就是一种典型运用。企业如果能组织起一群拥有共同兴趣、任务或价值观的人组成一个学习社群,并且还能有目标、有组织、有互动地进行群体学习,听起来是一件多美妙的事情。

 

根据相关定义,“学习社群”的本质是通过激发群体的智慧来促进学习的载体。社群里的成员需要有更强的归属感、更高的活跃度和更频繁的互动,保证输出有价值的内容,相互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。可是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,我发现大家对于“学习社群”的理解还不够深入,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在一次学习之后,就简单地将学员拉进一个微信群或其他群,期望他们能分享。这种做法只能称为“建群”,它离真正的“社群”还相去甚远,真正的社群,不仅仅是把一群合适的人聚在一起,更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去运营才行。

 

邮件配图0902-1.png

学习社群的诸多挑战

 

AEL也有一些客户为了促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依旧保持学习热情,能分享彼此学习的感受等,会在学员之间建立一些社群(通常以微信群居多),据说刚开始一段时间,这些社群十分活跃,很多人会交流学习后的想法和心得,但再过一段时间呢,群里只剩下少数几个人说话,慢慢的,社群就沉寂了。

 

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企业当初设想的吧,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?我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原因:

 

1. 群员之间缺乏高质量沟通

 

“社群”的好处很明显,但有一个大的弊端,尤其是对于内部社群而言,就是成员之间很难进行深度交流。虽说大家都是一个公司的,可是在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中,即便在加入社群时有过自我介绍,以及用一个固定格式修改自己在社群中的称谓,大家依旧不熟悉彼此。

 

除此之外,成员之间如何开展交流,也是一个问题。这如何谈起呢?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群,是不是在聊一个话题的时候,特别容易跑偏,然后聊到别的地方去了?也许你事后回看了消息,却没有发现多少有质量的讨论。这种情况,在学习社群里更为致命,毕竟对多数人而言,大家想要获取的是高质量的思考,而非闲聊的伙伴。

 

2. 社群缺乏体系化的运营

 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社群都是死气沉沉的,有的社群活跃度就很高。也许是因为社群中不乏一些威望高、经验丰富、干货多的牛人,可以不停分享自己的见解,组织大家探讨。可要是一个社群中没有这类人,想要维持这种活跃就变得非常困难。为此,企业更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运营手段去维持大家的参与感,激发大家贡献自己的思考。

 

最有意义的学习社群不是让其中的一些牛人来组织学习与分享,而是让大家都有参与感

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运营手段,例如一些评比活动,甚至是淘汰机制,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群里的意义,而不是甘愿做一个不说话的“僵尸”。

 

3. 缺乏社群的定位

 

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,却也是很多企业在建立社群时会忽略的。明确社群定位的意义在于让大家知道这个社群应该是用来做什么的。我过去遇到过一些企业,他们在建立这个社群的时候,并没有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社群的意义和目标,而是简单和大家说:希望大家踊跃发言、思考和分享这类笼统的期望。社群的定位之所以重要,在于它将会社群的运营提供准则,同时,也可以用这样的准则去审视社群的动态。

 

我举个例子,有两个学习社群,一个社群的定位是交流工作中的难题和挑战的,还有一个社群是学习同行的实践案例的,这两个社群的运营方式就会有所区别。在第一个群里,如果有人分享同行实践的话,肯定是好事,不过从社群定位角度来看的话,还是需要引导大家回到这个社群的目的,也就是分享工作难题和挑战上来,让大家从同行的实践来看看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借鉴。

 

邮件配图0902-2.png

学习社群运营的关键要点

 

这里,我还是想再次强调一下,“学习社群”绝对不单纯指建微信群之类的,例如学习小组这种形式的团体也能称为学习社群,微信群只是一种最特别的表现形式。不过,我接下去还是会以“移动社群”为主,为你分享一些我在学习社群方面的思考,毕竟它具有代表性。不过呢,这些方法其实也适用于学习小组的社群,你可以作为参考。

 

1. 坚持社群的定位:尤其以微信群为代表的移动社群为例,成立后加入了许多人,最后反而偏离了最初组建社群的目的。因此,坚持当初的定位非常重要,哪怕后续有新人加入社群,也要让他们都清楚了解这个社群的目标以及各项机制。

 

2. 运用统一方法介绍成员:在建立社群之初,许多社群都会以统一的方式来命名群成员,这个方法其实是好的。企业可以用统一的方法介绍他们,例如介绍他们的职位、个人擅长的领域、加入社群的诉求以及个人爱好等,并且要让社群内的所有成员都了解这些信息。

 

3. 提高群员质量,不断吸引其他优秀的人:社群要发展,就要有更多优质产出,就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。在吸收新成员时,社群的负责人不妨给他们出一个考题(考题需要社群定位契合),看看他们如何思考与回答。要知道,吸引来的人越优秀、越符合社群的属性,今后社群的质量就会更高。

 

4. 社群负责人也需要甄选:许多企业主要会让HR来负责社群的运营,可他们不一定是合适的人选。有时候,找一个有热情、乐于奉献,善于沟通的人更合适一些。所以,企业还是要事先定出明确的负责人标准,并以此来甄选,而不是选一个“看上去”合适的人。

 

5. 对社群负责人和分享者都要有激励:无论是社群负责人还是优秀的分享者,从根本上来说,他们作出的都是额外的贡献,为了鼓励这样的行为并带动其他人,企业需要考虑对这些人提供激励。激励不在于多少,而是激励的这个行为 让大家感到自己的参与受到重视。

 

6. 要形成固定的活动形式:一个学习社群想要做的有声有色,不让成员感到无聊和乏味,除了线上热烈的讨论之外,还要有定期的线下活动。在实践中AEL发现,最受大家欢迎的活动形式是定期分享,可以由企业HR和社群负责人配合,每2周左右开展一个主题,邀请有兴趣的成员甚至外部专家来进行分享,和成员一起交流讨论,最终形成有效的成果反馈给大家。这也有助于提升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感。

 

7. 保持社群的新鲜感:如果一个社群的成员和内容长期没有更新,社群就会逐步走向“灭亡”。社群需要新鲜血液和新思想,却也要保持好自己的纯粹。为了做好平衡,企业就需要定期对社群开展评估工作,尤其是当社群开始“冷清”的时候,要适当采取一些措施,去“激活”社群。

 

8. 保留社群中有价值的成员:如果企业没有强制规定的话(事实上,我也不建议企业有强制规定),社群成员是有权利离开的。他们离开的原因也许各不相同,但企业需要去了解这些原因,才能对症下药。社群的价值不能被削弱,那些有价值的成员理应受到重视。

 

9. 企业要对社群的产出进行知识管理:学习社群如果能够顺利运营起来,就一定会有产出,一旦有了产出,就要进行知识管理。学习社群的意义并不在于为成员提供价值,而是为企业提供价值,进行知识管理就是最合适的方法。

 

10. 注重社群价值的延伸:一个成功学习社群能,往往还能产生许多附加值。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关注社群的成果与分享的内容,从中可以发现优秀的高潜力人才,同样,或许也能发现员工存在的问题,看是否能给予其他支持来帮助他们解决。除此之外,通过知识管理工作,企业还能将社群的产出转化为企业集体的知识资产,这些都是社群价值的延伸,是需要企业持续关注的。


在线咨询
留言
提交成功
确定